應變式稱重傳感器技術發展動向與發展趨勢
應變式稱重傳感器技術國際上主要有兩種發展途徑:以美國為代表的先軍工后民用,先提高后普及的途徑和以日本為代表的實用化商品化,先普及后提高的途徑。我國應屬于后者,盡管軍工部門研究應用較早,但并未轉為民用,快速發展和普及還是在近20年。近幾年是關鍵時期,急需提高我國稱重傳感器的總體技術、工藝和質量水平。
國際稱重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動向是,把稱重傳感器的準確度、穩定性和可靠性作為極其重要的質量指標,把制造技術和制造工藝作為核心競爭力,緊緊抓住稱重傳感器的特性問題、生產問題和應用問題進行基礎研究、工藝研究和應用研究,其研究方向和特點是:
1)在產品結構設計與制造工藝中,吸取了工程化產品設計中的計算機擬實技術和虛擬技術,加快開發速度,減少開發風險;
2)在彈性體加工中,從單元加工技術發展到集成化加工技術;從剛性制造發展到柔性制造;從簡單化經驗判斷發展到智能化定量分析。普遍采用柔性制造單元和柔性制造系統;
3)生產工藝已不是傳統關念中的“作坊手藝”,而是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一項系統工程。為適應多品種、大批量生產,保證產品技術性能的均一性,生產工藝必須向盡量減少手工操作、人為控制,增加半自動化和自動化工序方向發展。例如:采用計算機控制,人機一體化工藝系統和測試技術網絡化信息系統等;
4)與穩定性和可靠性有關的穩定處理工藝在高溫處理,低溫深冷,脈動疲勞,超載靜壓等方法的基礎上,又研究出振動時效、共振時效新工藝,共振10分鐘,可消除絕大部分殘余應力。
在上述設計與制造技術支持下,稱重傳感器的品種和結構又有創新,技術功能和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主要成果有:
1)美國Revere公司研制出PUS型具有大氣壓力補償功能的拉壓兩用的稱重傳感器,用于高準確度檢驗平臺,稱重平臺,準確度可達5000d;
2)德國HBM公司研制成功C2A、C16A兩種不同結構的1一100t具有“耐壓外殼”保護的防爆稱重傳感器,其防爆性能符合歐洲EN50014和EN50018“d”級標準;
3)美國斯凱梅公司研制出新一代高準確度不銹鋼F60X系列5一5000kg稱重傳感器,準確度6000d。用于濕度大,腐蝕性強的環境中,而且防水;
4)德國塞特內爾公司研制出以鈹青銅為彈性體材料,快速稱重用200型稱重傳感器。其特點是線性好,固有頻率高,動態響應快。獨創油阻尼裝置與過載保護裝置一體化,保證稱量時速度快,工作壽命長。組裝3一30kg電子平臺秤,準確度可達4000d;
5)美國THI公司研制的1410型5一30kg鋁合金稱重傳感器,準確度等級優于C3級,可承受離心力和機械振動,內裝特制的粘性阻尼器,保證稱量時有較快的穩定時間,一般低于50ms;
6)美國VT一BLH公司開發出新式稱重模塊,具有合理的組件化功能和極高的稱重效率,出廠后“即插即用”,可自動調節位置,不受攪拌,偏心和振動影響。
僅以上幾例,足以代表了新產品的開發方向,體現了技術的先導性,工藝的先進性。就技術含量而言,有高準確度(4000d一6000d)稱重傳感器制造技術;大氣壓力補償技術;用于快速、動態測量稱重傳感器的粘性阻尼器快速穩定技術;隔爆型耐壓外殼的設計與制造技術;組件化新式模塊設計技術等。
應變式稱重傳感器的發展趨勢,可用“四化”來概括,即設計技術虛擬化,制造技術柔性化,生產工藝網絡化,企業管理信息化。
設計技術虛擬化:包括彈性體結構設計的擬實技術和工藝設計的虛擬技術。
結構設計的擬實技術:是指面向彈性體的結構和性能分析技術,包括動態仿真、動力學分析、強度和剛度有限單元法計算、敏感區應變大小與分布等,以達到優化設計的目的。
工藝設計的虛擬技術:是指面向彈性體生產過程的模擬和試驗,檢驗彈性體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藝的合理性,保證制造工藝最佳化。
設計技術虛擬化的核心是有限單元計算和計算機動態仿真。通過仿真軟件來模擬真實受載情況,發現并及時處理設計和工藝缺陷或錯誤,以確保結構設計和生產工藝的合理性。
制造技術柔性化:是指在多品種、大批量生產的彈性體加工中,納入先進的制造技術:柔性制造單元(FMC)、柔性制造系統(FMS)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它是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與傳統的制造技術相結合形成的全新的制造系統。
生產工藝網絡化:是指在生產工藝全過程中,通過通訊線路和設備把各生產工序具有獨立操作和控制功能的計算機系統相互連接起來,在網絡軟件管理下,實現信息的收集、存儲和處理。與傳統的“作坊手藝”生產工藝相比,大大的減少了手工操作,最大限度的排除了人為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企業管理信息化:是指按計算機處理的要求,依據結構化系統分析和設計方法,建立企業信息系統,實現企業管理全面現代化。包括CAD、CAM系統,生產管理系統,商務決策系統和經營管理系統等。
為適應電子稱重技術從靜態稱重向動態稱重發展;計量方法從模擬測量向數字測量發展;測量特點從單參數測量向多參數測量發展,以及電子衡器對稱重傳感器的新要求,以下課題將是今后一個時期的研發重點:快速、低速動態和動態稱重傳感器及其阻尼技術;多功能、多分量稱重傳感器及其測試方法;微小和超大量程稱重傳感器;防爆、耐壓、耐腐蝕等稱重傳感器;偏心載荷測量及車載秤用稱重傳感器;大阻值低功耗高精度電阻應變計研制等。
分析近年來電子衡器對稱重傳感器的新要求,不難得出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將是稱重傳感器的重要特點和發展趨勢。
小型化:是指稱重傳感器總體結構體積小、高度低、重量輕,即小、薄、輕。例如:30t、60t彎曲環式結構,其外形尺寸分別為外徑120mm和150mm,高度只有50mm和60mm。
集成化:有結構集成和功能集成兩種形式。結構集成是指彈性體與秤體合二為一的新型結構,例如:稱重板、稱重軌、稱重鉤、稱重環等。功能集成是指將重量信息采集、放大、變換、傳輸、處理和顯示都集于一體的稱重傳感器,例如:將敏感元件(彈性體)、轉換元件(電阻應變計)、信號處理電路和稱重顯示控制都集于一體的輪輻式稱重傳感器,其數字顯示位置就在傳統輪輻式稱重傳感器的接線盒處,通常稱為輪輻式稱重儀。
多功能化:是指稱重傳感器本身除具有檢測重量信息的功能外,還能同時檢測其它信息。例如:電子吊秤用稱重傳感器在檢測重量信息的同時還可檢測加速度信息;汽車檢測平臺用稱重傳感器,可同時檢測垂直方向的重量信息和水平方向的側向載荷,即多分力測量。
智能化:是由于模擬式稱重傳感器輸出信號小,抗干擾能力差,傳輸距離短,稱重顯示控制儀復雜,組秤調試周期長,根本不適應數字式智能電子衡器的發展。稱重傳感器的智能化就是研制新型數字式智能稱重傳感器。有兩種結構:整體型一在稱重傳感器內部增加放大、濾波、A/D轉換器、微處理器、溫度傳感器等數字處理電路,利用數字補償技術與工藝實現各項補償。分離型一將整體型數字式智能稱重傳感器內的數字電路置于外部接線盒內,稱為數字模盒。將普通模擬式稱重傳感器接入數字模盒,就可變模擬輸出為數字輸出,通常將其稱為分離型數字稱重傳感器系統。
- 上一篇:熱絲式流量傳感器與熱膜式空氣流量傳感器的異同 2012-6-27
- 下一篇:測力與稱重-淺談力敏傳感器的原理與類型 2012-6-6